查看原文
其他

如今,媒体想逃离Facebook

觅游Bob学长 觅游新传考研 2022-07-27

点击关注 遇见觅游 遇见幸运

作者:觅游Bob学长



编审:觅游侧影学长

栏目简介

本专栏每周编译《哥伦比亚新闻评论》,哈佛尼曼实验室,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等新传“旗舰级”媒体内容,分享传媒业深度评论与有趣的新闻故事,带你接触国外业界前沿与学界热点。关注“新传瞭望哨”,领略更广阔的传媒世界!



1.


今天的传媒业面临的技术冲击是前所未有的,社交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尤甚。社交媒体以社会关系为基础,以海量内容为纽带,以用户中心为特征,不仅吸引了大量用户,更以庞大的用户群为资本,垄断了当下的信息传播渠道。“渠道失灵”的传统媒体被迫抢滩社交媒体。但随着“剑桥分析丑闻”的暴露和2016年美国大选的“意外”,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巨头正面对侵犯隐私、散布谣言、撕裂社会等等指控。在新闻伦理和商业利益的夹缝间,媒体也开始重新思考应不应该逃离社交媒体。今天,我们编译《哥伦比亚新闻评论》Should the media quitFacebook?一文,一窥社交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何以进退两难。

 

反复更改的算法、“转向视频”的谎言、以及巨额广告收入抽成……这些年Facebook与传媒业的摩擦,让媒体在接近这个社交巨头时,哪怕没有敌意,也会心生疑窦。但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媒体继续与Facebook合作,利用其平台发布内容,甚至获得资源和补贴。


Facebook不仅“帮忙”掏空了全美各地的新闻编辑部,而且拉低了公共讨论的整体质量,还反复践踏隐私法规,令境外势力有机可乘。Facebook甚至在煽动缅甸、印度等地的暴力冲突上难辞其咎。鉴于以上种种,我们有必要问一句:只是怀疑Facebook就够了吗?换言之,考虑到新闻伦理问题,媒体和记者是否应该和Facebook划清界限?



2.


媒体选择继续留在Facebook上的理由很简单:社交网络的覆盖面巨大。Facebook上的20亿月活用户,都是潜在的读者。 Facebook还能“撒”个几十亿美元:它刚刚承诺通过广告收入分成或直接资助,在未来三年内向新闻业投资3亿美元。 Facebook,Twitter和谷歌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新闻业赞助商。联想到他们对新闻业的影响,这真是一种令人遗憾的讽刺。


随着社交网络算法转向注重个人分享,Facebook上的媒体流量一直在下降。 但即便如此,Facebook还是能为媒体带来滚滚财源。因此,如果一家媒体还想活下去,那么它只能进驻Facebook。 除此之外,媒体唯一的选项,是服务越来越少的受众,赚日渐寒酸的广告收入,许多媒体也都算过这笔账。即使面对一个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甚至拥有整个场馆、垄断比赛直播权的巨头,媒体也只能与之合作。

有些人的观点则更进一步。最近,在一场于佩鲁贾举行的传媒业者大会上,纽约城市大学新闻学教授Jeff Jarvis主持了一个名为“批评Facebook?当然。离开?为什么要离开?“的论坛。他认为媒体不应该只是被动地使用Facebook,而是应该利用Facebook运作社交网络的知识,来学习如何更好地服务受众。


与会的英国记者JamesBall则认为,尽管Facebook之罪罄竹难书,但媒体还是需要留在Facebook上,因为“这是众人所在的地方”。他说:“个人用户可能想要退出社交网络,但媒体组织这样做就是犯傻。”


在线新闻协会(OnlineNews Association)主席兼Storyful前主编MandyJenkins最近写道,退出Facebook将等于抛弃用它获取新闻的人,让他们坠入由喷子统治的无真相未来。换句话说,她建议一切认真对待新闻业的人,把留在Facebook当做一种道德义务,并尽大家所能改善那里的信息环境。



3.


“Facebook及其附属工具,如Instagram和WhatsApp,仍然是数十亿人聚集的地方,” Jenkins写道,“这意味着我们也必须留在那里”。她还说,退出平台只是“轻描淡写地逃避问题”。这可能是那些不离开Facebook的媒体最富有道德感的理由。


但以上这些理由并不够有力。基于当下新闻业的现实,媒体以任何角色与技术巨头合作,都等于跟恶魔做交易。与Facebook做交易的好处,还没有大过媒体为得到这些好处,而在道德上做出的妥协。


这种妥协不仅是Facebook庞大的规模和它在广告行业的主导地位给新闻业带来的压力。对于媒体来说,这种妥协更多出于商业利益,而非道德顾虑。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道德问题,与其说源自Facebook的霸主地位,不如说源自它为了这个地位做的事情。使用Facebook的媒体人们把Facebook的规模视为纯粹的优点,忽视了它的危害,在妥协中让这个平台脱缰狂奔。

首先,我们以侵犯个人信息为例。 Facebook的用户自愿提供个人信息,作为回报,他们可以免费与朋友联系和分享照片。但“剑桥分析丑闻”证明,Facebook处理这些数据的方式很有问题:超过5000万人的个人信息被分享给研究人员,然后作为研究素材出售。这些信息甚至影响到了2016年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公投。


基于这一丑闻,联邦贸易委员会认为,Facebook“欺骗用户说他们在Facebook上的信息是私密的,同时一再放任这些信息被分享和公开”。联邦贸易委员会判定,Facebook违反了它在2011年做出的“保护用户隐私”的承诺,需要承担高达50亿美元的罚款。



4.


虽然Facebook声称他们已经修复了剑桥分析公司所使用的漏洞,但新的漏洞一直在“神奇地”出现。最近,Facebook承认它在没有告知用户的情况下上传了数百万用户的电子邮箱通讯录,其它用户信息也一再泄漏。这些信息之后会怎样,就没人知道了。


在这一点上,Facebook有点像某些工厂:它们不断将有害物质排放到河流、湖泊甚至自来水系统中,而每次被抓到,他们都承诺会“进一步整改”。怎么还有人会和这样的公司合作?要知道,通过向读者提供内容和信息,媒体其实也在助纣为虐。


然后,Facebook显然扮演着不当信息发布者的角色。这不仅仅包括关于希拉里的假新闻,更包括仇恨言论和仇恨宣传——它们导致缅甸数十万罗兴亚人的生命受到威胁,他们被迫背井离乡,甚至不幸丧命。激进的反穆斯林团体利用Facebook作为他们的讲坛,宣扬灭绝罗兴亚人,缅甸军事机构的成员也是如此为仇恨推波助澜。在一份关于罗兴亚人危机的报告中,联合国认为Facebook难辞其咎。


不仅在缅甸,在其他几十个国家,Facebook都在引起战争,制造危险。这一部分是因为Facebook没有花时间去了解当地环境,也没有任何人警告Facebook这些风险——即使这家公司有超过30000名雇员,去年的利润有68亿美元。


在印度,Facebook旗下的WhatsApp是数亿人最喜欢的交流方式,这也意味着它成了在这个国家传播谣言与仇恨的主要方式。据报道,有关儿童绑架犯的流言和假新闻,导致数十人在印度农村被暴民杀害。

因此,一些Facebook最初的拥趸已经开始否定它。如今他们表示,Facebook实际上可能是一股病态的力量。硅谷的传奇风险投资人,Facebook的早期投资者Roger McNamee表示,他指点过的这家曾经的小公司,如今已经成为“对民主的威胁”,因为它散布着垃圾信息和仇恨。 McNamee最近出版了一本名为Zucked: Waking Up to the Facebook Catastrophe的书,这本书中也写道,扎克伯格和其他Facebook创始人知道他们想要建立的巨型网络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但他们仍然继续前进。



5.


在一则臭名昭著的内部备忘录中,Facebook高级执行官Andrew “Boz” Bosworth表示:“也许有人死于在我们的工具上组织起来的恐怖袭击。丑陋的是,我们太想把人们连接起来了,以至于任何能让我们更频繁地连接更多人的东西,事实上都成了好东西。“去年,这份备忘录曝光后,Bosworth主张这只是他在一场内部辩论中站的假设立场。但是,这句话不失为对Facebook如何无情地、不计代价地野蛮生长的写照。


前Facebook高管Chamath Palihapitaya确信,Facebook是一股潜在的“负能量”,部分原因是它用心理陷阱迫使用户,特别是年轻人流连忘返。一些心理学家确信,在Facebook(以及Instagram)等社交网络上花费的时间,实际上对心理和精神健康不利,原因之一是社交网络鼓励用户之间的攀比。前Mozilla开发人员Aza Raskin把这种鼓励攀比的心理陷阱称为“行为可卡因”。


媒体有很多理由继续留在Facebook上:这里有几十亿人,留在这里不需要花钱,还有可能赚钱。但也有一些非常有力的理由,驱使媒体重新考虑他们与Facebook的关系。身为传媒圈内人,我们所做的有多少是为了公司的利益,而不是我们自己的利益,整个新闻业的利益,或者全社会的利益?

 

【编后】随着互联网治理日趋规范和严格,加之垃圾信息轰炸下用户对深度内容的需求回升,优质内容的价值日益凸显,原创版权价值进一步提升。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开始探索“平台化”的可能性,积极与优质专业创作者合作。“人民号”“湃客”等平台新势力的崛起,证明了传统媒体可以在平台化上有所作为。不过,改变用户使用习惯仍需时间,优化平台使用体验、提供优质原创内容,将是传统媒体平台化的永恒主题。

 

思考:

你认为媒体应该离开社交网络吗?




 

 公益“听书学新传”活动通知 


听书学新传活动5月10日正式启程,

21天聆听两本专业书籍《新闻理论十讲》&《社交媒体批判导言》,这次不要再错过啦,报名戳

👇👇👇

近期优质内容必读:

他们的“巴黎”和我们的“圣母怨”

吴谢宇案:媒体的克制与想象

媒介与技术结合的热门话题,彭兰老师早已给你画好重点

“娱乐至死”?还原一个真正的尼尔·波兹曼

思维导图带你轻松了解传播学框架与脉络,一篇文章搞定。

学术大佬里的宝藏男孩鲍德里亚,不接受反驳!

无处不“麦克卢汉”,今天我们正式认识一下麦克卢汉!

图书馆奇妙夜——解秘图书馆里的传播学,多图警告!

什么是“范式”?!



--觅游寄语--

觅游的每个学长学姐都曾是考研人,所以我们更清楚你的无助和你的需要。也许你看到文章与总结会有感于自己的浅薄,也许你会惊喜的在里面发现你需要的文字,这些都没关系,以后的日子,我们还会陪你继续走下去。慢慢地,改变就会一点点地在你身上发生。


以下几篇经验贴,在备考之初好好研读,相信你能从中找到合适自己的经验,为接下来考研摸清备考方向,积蓄属于自己的力量。


不要急,慢慢来才会比较快。

经验贴合集:

厦门大学第一名:我能考第一,不是运气

浙大第二名:我用的是最笨的方法,也是最聪明的方法

南大第一名:考研这一程走完后,这些人这些事,弥足珍贵。

一战人大初试第三名:回顾整个考研时光,我的脑海里只有几个字“平平淡淡才是真”。

南京大学新闻学第一名,备考路上我的几点建议。

华东师大第2名:他说“相信我哟”,我信了。

上海大学专硕第1名:一战成硕的秘诀,10分努力+1分幸运

双非工科跨考暨大MJC一战上岸:我可以,你也可以

组团经验贴:深大专硕初试第2名——看到就是赚到的三跨少女初试413分秘籍

组团经验贴:三本一战跨考深大,学硕初试第2名

山西大学412分第1名:愿你丢掉包袱,勇敢前行



遇见觅游 · 遇见幸运

微信公号 : 觅游新传考研

新浪微博:觅游新传考研

喜马拉雅FM:觅游新传考研

伴随式教育 ▏相信坚持的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